
文:Ivy
来源:数英DIGITALING(ID:digitaling)
春节后开工第一天,M Stand 的木鱼就狠狠地敲醒了打工人沉睡的心灵,与之共同和大家见面的是一杯咖啡新品、一个中西结合的法棍。M Stand 的上新,向来都是“结着伴儿”而来的。
01
咖啡界的混搭潮人
花式咖啡的风吹了好一阵了,但就传统咖啡的创新来看,翻车率还挺高的,要么是加完东西完全没有咖啡的味道,要么是一口下去全是糖精,再不然就是只剩“奇”的“黑暗料理”。M Stand 算是目前在兼顾产品好看和好喝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。打开M Stand 的小程序菜单,可以看到产品分为黑咖、奶咖、果咖、活动套餐、早餐套餐、套餐甜品、面包简餐、咖啡周边等,整体模式是符合上面提到的“咖啡+周边+餐点”。而且,在首页导航栏,买咖啡、了解周边、积分兑换、账号信息,都开辟了非常便捷的入口,虽然平时消费者并不会特意注意导航栏排列这件事,但在使用过程中的舒畅体验、以及无意识浏览到的信息,其实会潜移默化影响对品牌的认知,现在提到 M Stand,周边做得好几乎是一个共识。

所以, M Stand 给人的感觉是混搭但搭配得又很有序,观感和体验感都比较好。品牌的混搭逻辑大致遵循:咖啡本身的混搭,即花式特调咖啡。花式咖啡是 M Stand 的一大特色,也是其产品中上新频率较高的。奶咖类的创新以口味的独特性为主,相对醇厚、常添加甜、咸风味,但 M Stand 能将各种风味与咖啡融合较好,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咖啡与风味分离或者风味覆盖咖啡本身的情况。印象比较深的几款有橘子奶糖拿铁、伯爵拿铁、奶油话梅拿铁,前段时间上新的“麻酱拿铁”,虽然本人还没尝试过,但听名字有点想猎奇一下。


脆巧曲奇拿铁和曲奇冰淇淋
咖啡+早餐的混搭。从起初的咖啡搭油条开始,M Stand 就在研究早餐的路上越走越远,本来以为咖啡油条的搭配已经够中西结合,后面陆续还有肉桂麻花、香菜鸡肉麦芬等,而且这些餐点本身又进行了中西结合,比如油条不是真的油条、麻花不是麻花,而是面包,一方面,本质上讲还是咖啡加面包,都是西式的,比较符合心理上的认知,也方便制作和长期产出,节省品牌的人力物力成本;另一方面口味和外形上创新,融入中式元素,给人新鲜感。




02
生活美学和场牌, M stand的两大关键词
除了产品搭配上的小心思,M Stand 在方方面面都没辜负那句“为美学写下立场,将态度融入生活”。让我感受到这点的是一个很小的细节——M Stand 咖啡豆的包装袋。目前市面上咖啡豆的包装更多是袋装或者罐装,袋装的开封后储存不便,罐装的取用不怎么方便,较难控制倒出来的咖啡豆的量。而 M Stand 选用的是给袋装开一个口,并装上可以旋开的盖子,很好地解决了前面这两个问题,想出这个方法的人大概也是爱观察、爱生活的人吧。
最初听到一店一景的时候,只是单纯觉得挺有意思的,但也没什么特别,别的品牌也可以这样啊。后来发现,M Stand 这么做的本质并非为了创造差异,而是尊重差异。
翻看品牌微博账号,会发现很有意思的是,M Stand 的产品宣传、联名活动等都几乎不会发视频,反而是每去到一个新城市开店,必发一则视频,视频开头会有关于这座城市的全景镜头、快速剪影,然后镜头切到品牌在当地的门店。




如今,会员制本身并不稀奇,打开手机卡包,我们大概都会发现一堆商家的会员卡,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随手一办的,然后就没啥存在感了。
原本对 M Stand 的会员也没太在意,直到有一天下单的时候发现便宜了几块钱,一看是会员折扣,而且会员等级越高折扣力度越大(以消费金额总数定级),没有限制使用次数,这么实在的会员权益很难不让人记住。而且,其周边、套餐的一些活动也和会员制度关联,比如部分商品标出“会员专享”、“专属会员价”。


03
不止咖啡,走向自己的生活主场
无论是产品的混搭,还是在审美上的高追求,在生活方式上的开放态度,M Stand 都散发着一股“不被定义”的气质。“风格化、个性化、差异化”,创业之初,创始人葛冬就对“品牌调性”有十分清晰和执着的追求。加上葛冬本来就是一个不喜欢被“圈”住的人,游走米兰、巴塞罗那、伦敦、巴黎、阿姆斯特丹等50个国家300个城市后,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咖啡文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的相融关系,他更加确信咖啡超越其作为饮品的更深层的人文意义。于是,我们看见了现在的 M Stand,既有对咖啡品质自身的高要求,也有对生活方式和咖啡文化的至臻追求:在有形可见领域:精心设计的门店,丰富有质感的周边,少而精的联名,产品创新。在无形可感之地:尊重个性,连接个体,传递“放松、交流、享受生活”的理念。咖啡+文化,双线并重,M Stand 的“搭配”总是独到又恰到好处。